1957年7月,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背着简单的行装离开清华园,登上西去的列车,踏上了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。在当金山口,他为自己留下了第一张管道踏勘的照片……
47年后,这位已经满头银发的老人依然清楚地记得,当年他服从组织决定,毅然放弃条件优越、令人羡慕的大学教师职业,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,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管道——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的勘察设计工作。那时,中国管道建设还是一片空白。而今,在老人办公室悬挂的中国管道图上,建成的管道已经纵横交错,像一张大网。
老人说,对自己当初的选择,他从没有后悔过。离开北京优越的工作、生活环境,在渺无人烟、没有绿色的戈壁上踏勘,感觉很好奇,他觉得做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非常有意义。正是这份特殊的情感,使他与管道结下了不解之缘,甘愿把一生献给新中国的管道事业。
这位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管道发展历程的老人,就是国家级设计大师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管道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、学者,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曲慎扬。
从国内第一条长输管道到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,他是中国管道从无到有、从落后走向繁荣的历史见证人。中国版图上已建及在建的所有重大长输管道,几乎都曾留下他的足迹。他参与建成的管道累计长达9000多公里,占中国管道总长的三分之一。他的工作经历,就是一部中国管道的发展史。
1952年,曲慎扬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,来到北京石油学院开始了教师生涯。1957年的一天,学校领导找到他,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——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的设计任务。当时,中国管道建设还是一片空白。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图书馆,也没能查到有关管道建设的资料。就在束手无策的时候,有人告诉他,可以找一下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翁心源。
很幸运,翁心源——一位对中国管道未来充满期盼的老专家,把自己参与编写的一本抗战时期准备筹建、但没有建成的印度至中国陆上军用管道设计资料,慷慨地交到曲慎扬手上。尽管全部是英文,但对曲慎扬来说,如获至宝。对这件难得的宝贝,他废寝忘食地边阅读边翻译。多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北大戈壁,借助计算尺一遍一遍地计算,他终于完成了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的设计图。
曲慎扬回忆说,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建设管道的专用设备和材料,只能因陋就简。管材是钻井用的套管,泵是钻井用的泥浆泵,动力用的是柴油机,管线只有100多公里,管径很小,输量也只有几十万吨。
我国管道建设真正上规模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、大庆油田大规模开发以后。1970年,周恩来总理与当时主管经济建设的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多次研究,决定集中力量和资金修建大庆原油外输管道。周总理指示由沈阳军区牵头,沈阳军区与燃料化学工业部共同负责管道的建设。
1970年8月3日,东北管道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,称为东北“八三工程”,成立了工程指挥部,着手建设大庆经铁岭至抚顺的长输原油管道,开创了我国建设长距离(663公里)、大口径(直径720毫米)原油管道的先河。燃料化学工业部随即组建了专业化的管道设计队伍——东北输油管线指挥部勘察设计大队(后改名为设计研究所),由“八三工程”指挥部副指挥唐振华主持设计工作。曲慎扬被抽调到东北,成为主要设计人员。
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,设计人员在工程领导小组“抢、闯、好”(抢时间,在干中学、学中干;闯出一条建设长输管道的路子;要确保工程质量,把管道建设好)的行动方针指导下,发扬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大庆传统,以野战为乐、艰苦为荣,不讲条件,不计报酬,克服重重困难,从收集、整理、计算、确定工艺参数到绘图,仅用半年时间就交出了全部设计图纸,保证了整个工期。曲慎扬说,这是一段令他非常难忘的岁月。
1975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兴建山东东营至江苏南京的输油管道,简称鲁宁线。曲慎扬又被调入刚刚成立的位于河北廊坊的管道勘察设计研究院(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),成为鲁宁线的项目负责人。鲁宁线是华东地区输油大动脉,是毛主席亲自圈阅的工程,也是管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成立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。当时设计院的周围是一片农田、水塘和坟地。职工们自己搭帐篷、盖板房建办公室,有的还住大车店、农民房。由于廊坊风沙大,设计人员每人发给一块布用来盖图板。夏天炎热、潮湿,只有把帐篷的四边卷起来,经常是苍蝇飞、蚊子咬、老鼠窜、青蛙叫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,曲慎扬带着大家不分昼夜,出色地完成了鲁宁线的设计任务。
曲慎扬说,我国管道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步,到70年代初“八三会战”以后,都是因陋就简,自力更生,这是我国管道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页。由于受条件限制,当时只能建设720毫米口径的管道,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,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。从20世纪80年代起,以东黄复线建设和铁大线改造为起点,及随后的陕京线与库鄯线建设,开始以合作设计形式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,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与管理人才,我国管道建设水平才有了很大提升,为其后的管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86年建成的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复线工程,是中国管道实现密闭输送、自动化管理的标志性工程。它的建成,使我国管道建设达到了国际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,对中国管道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,为国内管道行业树立了技术样板,获得了中国管道设计的最高奖——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。它的设计负责人,就是曲慎扬。
1983年的一天,加拿大著名石油城——卡尔加里机场停机坪,走过来七八位黄皮肤、黑头发的中国人。他们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设计院的技术人员,带队的是曲慎扬。此次到加拿大只有一个目的,与NOVA公司合作,进行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复线的初步设计工作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,无疑给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管道建设带来了一缕春风。面对国外先进的管道建设水平,有识之士强烈呼吁,要学习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,加强与国外公司的合作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,我国管道建设开始积极寻找国外的合作伙伴。
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复线工程,是管道勘察设计院的技术人员第一次走出门,与国外公司进行设计合作。曲慎扬担任了工程设计的总工程师。
在加拿大6个多月的时间里,国外公司先进的电脑软件,快捷准确的电脑计算,生动形象的电脑制图,以及先进的密闭输送技术、自动控制系统等等,这一切都给曲慎扬心灵上带来了从没有过的强烈震撼。在国内,设计人员依靠的是简单的计算器,一个一个数据地加、减、乘、除;他们要趴在图板上,依靠T字尺,一点一线地连接、描绘,其准确性及效率可想而知。在输油工艺上,当时国内管道采用的都是泵对罐输油,原油进罐后再加压输送,不仅浪费能量,也消耗原油,安全性能差。而国外的泵对泵密闭输送技术,不损耗原油,也节约能量,但必须要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作支持,因为一旦泵出现问题,就容易形成水击,造成管线破裂,人工控制是无法满足要求的。
曲慎扬恨不得不用吃饭、不用睡觉,他太想利用有限的时间,把国外公司先进的设计技术都装进自己的脑子里,带回去。白天,他抓紧一切时间,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外先进的技术;晚上,回到宾馆,则是他记录学习体会的时间。这次合作,曲慎扬收获颇丰,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东黄复线的初步设计工作,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不少国外公司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管理经验。与他同行的技术人员说:“归国人员的行李,数曲总工程师的最重。在他的行李中,装的都是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。”
1986年7月,是曲慎扬最难忘的日子,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复线正式投产了。尽管这条管线只有240公里,但它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凡的。在工程设计审报评比的鉴定书上,记录着这样几行文字: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复线工程设计,提出采用高效设备,以及变壁厚、露天化、密闭输送与全线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,使管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,不仅节约了大量建设投资、输油能源,减少了操作管理人员,而且为全国管道行业树立了技术样板,培训了职工,对全国管道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这项工程的设计,不仅获得了管道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,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(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前身)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,而且摘取了中国管道工程设计的最高桂冠——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。它开创了我国管道建设史上的新纪元,从此以后,密闭输送、自动化控制开始在国内管道建设中广泛应用。
曲慎扬说,正是从那时起,管道勘察设计院开始积极引进国外的新技术、新设备,大量购买国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,重点解决计算问题,兼顾制图,力争做到从方案设计、可行性研究,到初步设计的主要计算和制图全部都由计算机完成,并首次提出应用遥感技术分析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和踏勘选线的方法。管道设计开始向多功能、全方位方向迈进。
深受国外管道先进技术触动的曲慎扬,把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消化、吸收、应用和推广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上。在他的书柜里,光英、俄词典就有20多本。在工作之余,他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的书籍、资料,翻译、撰写出版的文章达数百万字。由他主编的《原油管道工程》及《原油长输管道工程设计手册》,成为国内管道设计人员必读的书籍。
1986年至1991年,曲慎扬担负起管道勘察设计院CAD工作。在此期间,他结合工程实际,提出了具体的规划,解决了许多难题,使设计院的CAD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,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他组织开发完善了软件90多个,使各主要专业的计算和绘图软件基本齐备,前期工作、初步设计及涉外工程的主要工作、绘图都可由计算机完成,部分施工图也可由计算机完成,工程测量及工程地质的计算及绘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化。由他主持完成的“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长输管道中的应用”研究课题,在由总公司组织的有各路专家参加的验收鉴定会上,不仅顺利通过了验收鉴定,而且获得了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,被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授予“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”。在他的带动下,设计院80%的设计人员掌握了1~2种计算机高级语言,会用计算机计算和绘图。
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阿尔善至赛汗塔拉输油管道,地处内蒙古高原,沿线缺电、缺水。曲慎扬根据实际情况,经计算机多次优化设计。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,他的设计比其他设计院所定的加热站减少了4座。仅此一项,就节约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,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设站需面临的无水、无电的困难。在沿线有大落差地形的情况下,他把管道设计成密闭输送。经他亲自主持在现场多次试验,采用的新技术克服了大落差地形造成的困难,使密闭输送获得了成功,为无电地区及大落差地形条件的管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,以多项中国管道建设之最,成为中国管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。它不仅使我国的管道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,更以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大型管道之列。已经73岁高龄的曲慎扬亲自挂帅,毅然出任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设计总工程师。他说,能参加西气东输建设,一生足矣!
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特别是跨入新千年,中国管道建设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。涩宁兰、兰成渝、西气东输、忠武线、冀宁联络线等颇具规模的管道工程的相继建设,逐步形成了中国版图上纵横交错的管道网。管道输送介质日益多样化,由最初输送原油,到输送成品油、天然气、矿浆、煤浆;管道里程由几百公里,上升到4000公里;管径也由早期的720毫米,跃为1016毫米。所有这些变化,都深深地印在曲慎扬的脑海里。
当西气东输设计联营体的领导征求他的意见,问他能否出任西气东输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时,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他说:“能参加西气东输建设,一生足矣!”
一提起西气东输,曲慎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。他说:“不论工程规模还是建设水平,西气东输都远远超过了国内现有管道,即使和世界一流的大型管道相比,许多地方也并不逊色。”在他的心目里,西气东输是中国第一条真正的世界级管道:全长4000公里,管径1016毫米,工作压力10兆帕,管材选用X70钢级,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,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。
他认为,西气东输在主要技术上与美国至加拿大联盟输气管道很相近。2000年建成的美国至加拿大输气管道素有“世界管道”之称,被公认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流的输气管道。它全长2988公里,其中有339公里管径为1067毫米,其他部分管径为914毫米,工作压力12兆帕,管材选用X70钢级,年设计输量131亿立方米。
不了解我国管道建设历史的人也许并不知道,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差距。世界上第一条管道建于1872年,我国第一条长输管道建于1970年,落后了将近100年。西气东输之前,国内输气管道的长度多为几百公里,最大管径720毫米,工作压力4~6兆帕,管材等级较低,自动化程度也不高。西气东输创下国内管道建设里程最长、管径最大、压力最高,首次选用X70钢级、首次采用多级压缩,大口径管道首次穿越长江等多项第一。对于这些,曲慎扬非常感慨。他说:“自己虽然跟管道打了一辈子交道,可像西气东输这种大规模、高水平的管道还从来没搞过。”
面对诸多技术难关,年轻的设计人员们没有被吓住。他们说:“再难的课题我们也不怕,有曲总把关,我们就有了主心骨,有了‘定海神针’。”
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冰怀,提起曲慎扬,语气中充满了敬意和愧疚。他说:“曲总已是70多岁高龄,身体不是很好,可像西气东输这样宏大的工程离不开这位德高望重的管道设计大师。大的设计方案讨论,他一定要参加,所有设计中的重大问题,都需要他最后把关。”
初步设计文件近百册、500余万字,这位74岁的老人为了尽快、尽细地审阅这些文件,很少走出办公室。因为患有白内障,视力不好,白天办公室里也要亮着灯,每看一张都要借助眼镜和一副放大镜,头差不多都要挨到纸上。曲慎扬把工作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。
领导和同事担心他的身体,劝他要多注意休息,重要的文件把把关,一般性的文件就不要看了。曲慎扬却说:“没有一般性的文件,所有文件都重要。西气东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,马虎不得,凡需要我签字的,都必须要看。”
除了整个工程设计的把关,曲慎扬亲自主持了西气东输大江大河穿越方案的设计。他患耳后三叉神经痛已经有七、八年了,经常疼痛难忍。主持西气东输设计以来,每天要吃四次药。2002年4月15日,他到上海主持江河穿越工程研讨会,疼得实在坚持不住了,会议结束后,自己悄悄到上海瑞金医院做了手术,全身麻醉,手术整整进行了8个小时。
曲慎扬住院,没有告诉任何人。事后他说:“公司有那么多事情等着大家去做,不能影响工作。”他住院一周,没有痊愈。为了攻克黄河穿越的难题,老人贴上药布,仍然坚持工作。由于伤口感染,造成严重化脓,左耳肿得变红、变硬,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,。他就在病床上坚持审阅设计文件,随时接听电话,解决设计难题。耳朵疼,睡不着,他就半靠着,左手拿着放大镜,右手拿着图纸,累了就换换手。就这样,曲慎扬在病床前审核了一张又一张图纸,确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,仅整体调峰分析计算就有40多次,上百个方案,提供5个正式报告。当病情刚一好转,他又急忙出院,跟年轻的设计人员一样,起早贪黑,紧张地工作着。在初步设计提交的关键时刻,他甚至连续一星期吃住在办公室。在他的主持下,摞起来近2米高、上百册、500多万字的西气东输工程初步设计终于完成了。
采访中,他说:“由于没有经验,我们在做初步设计方案时对起伏大的地段均采用了弯头连接。后来调研发现,西气东输这样的大口径管道所需要的弯头数量,即使全世界加工厂家一起生产也赶不上工程进度。”尽管这已是过去的事情了,但从他说话的语气中,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这件事情对老人心里的影响。他太不愿西气东输设计有一点点的瑕疵。
他告诉记者,目前正在进行冀宁联络线的设计工作。这是我国第一条数字化管道工程。它的设计,已达到了世界管道的领先水平。
“您准备干到什么时候?”记者问。
老人笑着说:“只要我能动,就一直干下去。”他希望中国再多几条像西气东输这样的世界级管道。他说:“就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,用不了多久,我们就能赶上当今世界管道的领先水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