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根据水文、地质条件,穿越管段可采用挖沟埋设、定向钻、顶管、隧道敷设等方法。有条件的地段,也可采用裸露敷设。 (2)管道采用埋设方式穿越河渠或湖泊时,应敷设在河床或湖床稳定层内。当采用裸露敷设时,应有稳管措施,防止发生振动破坏。 (3)穿越管段在常水位浸淹部位不宜设置弯头和固定墩;大、中型穿越管段,弯头和固定墩宜设在常水位水边线50m以外;确需在常水位范围内设弯头或固定墩时,除应进行强度校核外,还应注意管段动水的振动影响。 (4)采用挖沟埋设穿越管段,挖深应根据工程等级与冲刷情况按表规定确定。
类 别 |
大型 |
中型 |
小型 |
备 注 |
有冲刷或疏浚水域,应在设计洪水冲刷或规划疏浚线下 |
≥1.0 |
≥0.8 |
≥0.5 |
注意船锚或疏浚机具不得损伤防腐层 |
无冲刷或疏浚水域,应在水床底面以下 |
≥1.5 |
≥1.3 |
≥1.0 |
河床为基岩时,嵌入基岩深度(在设计洪水时不被冲刷) |
≥0.8 |
≥0.6 |
≥0.5 |
用混凝土覆盖封顶,防止淘刷 |
(5)水下管沟的沟底宽度和边坡应根据土壤性质、水流速度、回淤情况及施工条件确定:若缺乏水文、地质资料,并采用水下机具挖掘时,可按表3.13规定确定;若采用挖泥船,应根据挖泥船类型、斗容、定位方法等确定。
土壤类别 |
沟底最小宽度(m) |
管沟边坡 |
沟深<2.5m |
沟深不≥2.5m |
湿砂、粉砂、细砂 |
D+2.5 |
1:3.5 |
1:5.0 |
亚砂土、中砂、粗砂 |
D+2.0 |
1:3.0 |
1:3.5 |
砂土、含卵砾石土 |
D+1.8 |
1:2.5 |
1:3.0 |
亚粘土 |
D+1.5 |
1:2.0 |
1:2.5 |
粘土 |
D+1.2 |
1:1.5 |
1:2.0 |
岩石 |
D+1.2 |
1:0.5 |
1:1.0 | 注:① 管沟底宽指单管敷设所需净宽,不包括回淤。 ② 在深水区,管沟底宽还应包括潜水员潜水工作的距离。 ③ 若遇流砂时、沟底宽度和边坡应根据施工方法另行确定。 ④ D为管身结构外径。
(6)水下穿越管段沟埋敷设,如采用自然回淤或勘察资料不能确定冲刷范围和冲刷长度时,应进行设计核算。 (7)岩石管沟的挖深应增加20cm;管段入沟前,应先填20cm厚的砂类土或细土垫层。 (8)裸露敷设可采用压石笼、加重块、复壁管灌浆或打桩等稳管措施。 (9)盐沼地穿越管段稳管措施所用材料应有较强的抗盐碱腐蚀性能。 (10)对粘土、亚粘土、砂质河床,宜采用定向钻敷设;对岩石、流砂、卵砾石河床,不宜采用定向钻敷设。定向钻穿越工程,一岸应有钻机与泥浆池、蓄水池场地,另一岸应有管线组装场地。 (11)采用定向钻敷设,应根据钻机的性能选择入土角和出土角。埋深不宜小于6m。穿越管段敷设的最小曲率半径应大于1500DN。 (12)顶管宜在砾石、砂、砂土、粘土、泥灰岩等土层中采用,不宜用于流砂、淤泥、沼泽及岩石层中。 (13)顶管管内径不宜小于800mm。工作坑应有足够施工操作场地,并应注意排水。 (14)采用隧道穿越宜用多管敷设,并应注意管段的稳定与变形补偿。隧道内应采取堵排水措施。 (15)隧道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《铁路隧道设计规范》TBJ3或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》JTJ026的规定执行。 (16)穿越沼泽地区,应根据不同的沼泽类别采用支架法、换土法、砂桩加固法、填石法、预压法或筑堤法等敷设穿越管段。
|